心靈的傷害與身體的傷害一樣,它是一個具體的感受。它存在於心靈與身體的回憶之中,而這樣的回憶每天都隱隱在影響著我們。許多具有童年受虐經驗的成年人,都會描述一個類似的心理狀態:空洞。像是跟這個世界失去聯結,沉入在深海之中,眼前發生的一切都沒有太大的意義。看著鏡子中的人,認不得是誰。思考自己的人生,有時是一片空白,有時是覺得無法感到任何意義。這樣的感受,就像是隔著玻璃薄幕,看著世界在運轉,卻無法感受到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一份子。身體雖然活在這個空間,但心靈卻像是在遙遠的宇宙之外,無法產生連繫。漂浮、無根、浮萍、幽魂,都是可能的形容詞。
人精神的成長,與成長環境的各種條件有深刻關聯,而一般人最主要的影響,是主要照顧者。理想的照顧者,會意識到脆弱的小孩需要各種的保護與指引,以逐步健全小孩精神與身體上的成長。這裡我想討論的是精神上的成長。精神的成長如同身體一樣,需要保護、培養與方向。理想的照顧者,會懂得營造這樣的空間與條件,但並不是每個照顧者都有這樣的意識。後果就是兒童成長心靈上的傷害與長期的失落。
無照顧者意識的成年人,是造成兒童與身體、感受、精神動力分離的主要原因。有些來自於刻意的傷害:監禁、體罰、恐嚇、性侵、剝削、漠視等,有些則來自於忽略:缺乏保護、缺乏物質、缺乏資訊、缺乏互動與遊戲的機會等。成長的兒童,在各種生存的威脅與忽略之下,被迫拋下自己的一部分,選擇各種存活的可能性。成年後,這樣經驗的人,許多人會出現一種說不出的痛苦與感受,卻找不到原因所在。這是虐待的後果。
人精神的結構與動力,與我們成長期間的所留下的感受有關。當我們被愛與照顧,我們就有信心面對未知的困難。當我們被重要的人傷害,我們就感覺被這個世界拋棄。主要照顧者在兒童心靈中所留下其中一樣重要的資產,是愛的感受。在成長或成年之後,即使照顧者不在身邊,閉上眼,我們依然能在內心深處招喚出照顧者的形象與感受,在難過時給予我們安撫,迷惘時給予指引,挫折時給予我們鼓勵,孤獨時給予我們慰藉。當錯誤的對待發生時,人的內心會留下一道傷痕。長期的虐待,施虐者在孩子心靈裡留下的是恐懼、迷惑、痛苦、疏離與空洞。
如此深刻的痛苦與空虛要如何面對?許多跨越不同文化與時間的人都在探討類似的問題,並尋找不同的方向與可能。前人留下的遺產,是豐富而神奇的,相信每個人都會找到屬於自己不同的答案。在此我的其中一項建議是學習創造屬於自己的精神空間。具體的說,就是創造屬於自己身心平衡的方式。這些方式有些是屬於感受性的,例如閱讀書籍、聆聽音樂、觀察自然、感受氛圍等,有些則是表達性的,例如藝術、運動、交流等。因為受創經驗,人被迫與自己的情感與身體分離,但透過理解與實踐,我們可以重建這樣的聯結與感受。
人的腦隨著成長與學習,有極大彈性與調節的空間,即使曾受到傷害與限制,依然有創造新的連結的可能性。心靈的空間也是如此。恐懼、孤獨與痛苦使孩子不敢接觸自己的真實的感受,並被迫與之隔離。重新再接觸當時所留下的回憶與感受,是令人恐懼的,但藉由有意識的重新理解與感受曾被遺留下的痛苦回憶,並拾回自身的感受,我們才能重新感到完整。這個過程可以是漫長而痛苦的。
在過於痛苦時,尋求復原的人可以透個幾個方法得到較有彈性的空間:一是學會轉移注意力。藉由改變自己正在做的事,去轉移對痛苦的注意力,無論是娛樂消遣或工作,都有效果。(但一般文化中的誤解是,將這種短期轉移注意力的方式,當作最終的解決方式。)二是創造屬於自己穩定的節奏,這種節奏包含生活上的與精神上的。生活上的是適當分配自己工作、休息、家人相處與獨處的時間,並在不同的活動中有意識的去感受與思考自己感覺與想法的變化。精神上的是創造於自己的心靈活動,這個選擇在不同領域之中可以是豐富而多變的,有人喜歡藝術性的表達,例如寫作或表演,有人喜歡尋找身心協調的活動,例如瑜珈或運動。無論哪一種活動,感受到投入時的身心狀態是重要的。穩定的能量與空間能幫助人面對內在的不安,並有機會學習適度調節感受的過程。
這些精神空間,本是一個孩子在成長中可以自然在生活中學習到的重要資產。遺憾的是,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。過去的已過去,找回生活節奏,重建精神空間,我們的生活可以更好。
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-
這是我個人對輔大性侵事件的簡單記錄。希望我們能共創一個對性侵受害者更友善的社會。有更新資訊歡迎您寄給我,我會再編輯進去。評論部分只轉設定為公開的評論。 一、 主要關係人聲明與發言 : 5/29 朱同學: 【關於巫沛瑀的性侵事件】 6/1 夏林清: 【夏林清針對...
-
陳靖宜/攝影 願景工程 專訪: 「像打字員優雅敲擊鍵盤,徐思寧說話節奏快又輕巧,講到一個段落,目光投向身旁的陳潔晧,他便自然接過話題,緩緩道出想法,速度不同的兩人卻默契十足。 陽光午後,和這對作家夫妻聊共寫的新書《遠方有哀傷,此地有我》,充滿妙喻和笑聲的採訪最後,徐思寧...
-
「 《遠方有哀傷,此地有我》 出版合約於 2017 年簽訂,直到現在,陳潔晧與徐思寧才稍有信心能寫下經歷,「這建立在我們對自己的生活終於有點信心了。」 曾經,惡夢纏著陳潔晧不放,他夢見自己被追趕、被人圍困無法逃出——重演年幼時無法逃出奶媽家的恐懼。幸好,近年來的夢歡快得多。...
最近一直很猶豫要怎麼跟諮商師描述那種感覺....然後在這篇文章看到「空洞」這個詞,覺得真貼切。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