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

溫柔的對待性侵受害者,從避免二次傷害開始

傷痛雖然不能預期,但我們可以學習溫柔回應受傷的心靈。

我們要理解受害者在述説創傷或求救的當下,往往極度脆弱。他們可能會感到恐慌、不安或無法如常用語言表達。他們也可能對環境的聲音、氣味、變得比平常敏感,甚至感覺到身體的痛楚。此時,傷害性的回應可能會讓受害者退回黑洞,放棄與人溝通傷害的感覺。

作爲聆聽者,除了要不批判及耐心聆聽外,我們更應避免說以下類型的回應:1)不尊重性侵受害者的痛苦;2)關係至上;3)迴避痛苦;4)污名化性侵受害者;5)誤解復原的需求與歷程;6)合理化創傷;7)責怪受害者。這些話很容易會讓受害者感到「二次傷害」。請花一點點時間,閲讀下列的句子,讓我們更具體理解這些二次傷害的樣貌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 

 【第一類:不尊重性侵受害者的痛苦】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沒那麼嚴重。」
  • 「事情沒那麼糟啦。」
  • 「還好吧。」
  • 「你想太多了。你太鑽牛角尖了。」
  • 「你讀太多文學了,所以很多幻想與虛假的感覺。」
  • 「你讀太多兒童保護的東西,誇大了你過去的經歷。」
  • 「你現在的痛苦,是社會化的結果。」
  • 「亂倫是很平常的事情。」
傷害:淡化傷痛,暗示性侵沒什麼大不了,對方不應那麼痛苦。
事實:性侵或其他形式的創傷,均會帶來長遠及嚴重的後果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是你記錯了吧?」
  • 「你根本在編故事!」
  • 「這是假的吧!」
  • 「你從小也是這樣愛亂説話!」
  • 「你可能患了被害妄想症。」
傷害:質疑記憶,否定創傷。
事實:創傷事件的記憶是不容易隨著時間而改變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才一次,沒什麼大不了。」
  • 「沒有插入,那應該沒怎樣。」
  • 「他只是用手指,你算是好運了。」
傷害:否定傷害,輕視對方的痛苦。
事實:傷痛是不能比較的。不論性侵的形式與次數,均會帶來傷害。無論任何形式的侵害,一次都不可以接受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都那麼久以前的事了。」
  • 「已經是小孩時發生的事,應該要忘記了吧?」
  • 「童年發生的事情已經過去了,你太執著了。」
  • 「難道你要記著這些事情一輩子嗎?」
傷害:暗示對方缺乏能力跨過傷痛。
事實:童年創傷對大腦有長遠影響,不是時間久了就沒有影響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是大姐姐教你口交,你有爽到啊!」
  • 「他長得帥嗎?」
  • 「你應該有舒服,有爽到吧。」
  • 「你本來也有意思吧!」
  • 「不想的話你怎麽會有高潮。」
傷害:扭曲對方的意願。
事實:侵害的事實不會因爲身體自然的性反應而消失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第二類:關係至上】 
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他是你的爸爸,無論他做了什麽,你也要孝順他。」
  • 「爺爺不是這樣的人,你要小心說話。」
  • 「你的老師跟本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。」
傷害:以孝順或尊卑論,掩蓋錯誤的行爲。
事實:請堅持對錯,不要屈服於輩份與社會期待的關係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你說出來,會傷害到家人!」
  • 「說出來只會毀掉這個家!」
  • 「你要顧慮爸爸媽媽的健康。」
  • 「為大局著想,功過相抵。」
傷害:團體或家族比個人痛苦重要。暗示對方閉嘴。
事實:說出受傷的經歷,不會傷害到任何人。健康的家庭,並不會忽略任何成員的痛苦。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第三類:迴避痛苦】
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」 (絕對寧靜/沒有反應)
  • 「我們說說別的事吧」 (突然轉話題/迴避話題)
  • 「你告訴我這些事情沒有意思。」
傷害:對方的經歷不重要,不值得回應。
事實:適當的回應代表你在專心聆聽、表達關懷與支持,同時也讓對方知道這事情很重要,值得認真看待。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這些事情你只可以跟心理師說。」
  • 「只有諮商師可以幫到你。」
傷害:拒絕聆聽對方感受,讓受害者感到自己是特定族群,只能在特定場合說出自己想說的話。
事實:請聆聽與相信受害者。每個人的選擇與歷程不同。若他希望與心理師討論,請支持與陪伴他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第四類:污名化性侵受害者】
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這是讓人丟臉的事。」
  • 「這些事情最好不要給其他人知道。」
傷害:增加羞恥感,暗示對方不要再説。
事實:性侵害是虐待事件,丟臉的不是受害者,而是加害者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你一定要看醫生。」
  • 「你一定要吃藥。」
傷害:暗示有性侵經歷的人有病、有缺陷。
事實:要觀察個別狀況、需求、意願,提供適當的支援。同時我們需要尊重對方的自主權與復原歷程的控制權。不要讓對方覺得自己壞掉,不要認爲對方一定要做特定的事情才可復原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第五類:誤解復原的需求與歷程】
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你要趕快開心起來。」
  • 「不要不開心。」
  • 「不要再不停想那些不開心的事了。」
  • 「你太悲觀消極了。」
  • 「你要樂觀正向一點。」
傷害:忽略對方傷痛的情緒;催促對方的復原時程。
事實:復原是漫長的歷程,急不來。請尊重對方的復原節奏,並理解與接納復原的歷程必定會浮現痛苦、哀傷、憤怒等感覺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你要學會放下。」
  • 「你要看開一點。」
  • 「都已經那麼久以前的事了,是時候要往前看了。」
傷害:暗示對方沒有從傷害中復原,代表對方還沒做好、不夠努力。
事實:經歷創傷事件後,受害者會不自主地在過往的傷害與當下中擺盪。請理解創傷帶來的影響,停止誤解受害者的困境為他們的缺失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你原諒爸爸了嗎?」
  • 「我可以原諒,你爲什麼不可以?」
  • 「原諒一切,然後忘記吧。」
傷害:具批判意味,讓對方感到自責。
事實:原諒不是復原最主要的課題,同時受害者有權利不原諒加害者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第六類:合理化創傷】
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我相信這是主的安排。」
  • 「凡事皆因果報應。」
  • 「這是上輩子的孽。」
  • 「你就當還前世的債吧。」
傷害:以宗教信念解釋侵害的發生。
事實:沒有任何原因可以合理化各形式的虐待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這些傷痛經歷是爲了更重要的使命。」
  • 「那些經驗可以協助我們成長。」
  • 「這只是人生的一個歷程。」
傷害:把傷害合理化。
事實:我們不需要經歷虐待來成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第七類:責怪受害者】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 

  •  「一定是你小時候長得很性感。」
  • 「都是你在勾引他。」
  • 「爲什麼你總是吸引這些事情!」
傷害:責怪受害者。暗示對方疚由自取。
事實:虐待絕對不會是小孩或受害者的錯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「你爲什麼沒有拒絕?」
  • 「爲什麼你不阻止他?」
  • 「爲什麼你沒有逃走?」
  • 「你怎麼不保護自己。」
傷害:責怪受害者,增加對方的無力感。
事實:除了因爲暴力威脅、年紀、體力及身形的差異,讓受害者無力抵抗外,受害者在無法反擊(fight)或逃跑(flight)時,也可能進入「僵硬」(freeze)的狀態,這是一種自然的生理反應,也是身體的保護機制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閱讀至此,可能會發現上述的回應是那麼的似曾相識。儘管理解說出這些安慰話是出於善意,但還是不會改變傷害的本質。或許我們難過時,未曾遇過支持與體諒的回應。或許我們也沒曾被教導如何以尊重的方式來聆聽他人傷痛。我們就從避免二次傷害開始,一起慢慢嘗試理解傷害,練習溫柔回應傷痛,相信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對受害者更友善的社會。 


相關文章:
 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